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父親與白崇禧將軍的一張合照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照片之於懷舊追思,有難以取代之地位,任何照片都可能蘊含人生故事及意義。日前筆者在家父塵封多年的相簿裡發現一張令內心百感交集之照片,那是家父及幾位回族同鄉於政府遷臺後,與白崇禧將軍的合照。
  此照片之所以會令我感受強烈,是因家父歸真前,曾希望我找出他與白將軍的合照,當時我認為家父應安心養病,且他與白將軍的職位相差甚遠,怎麼可能合照?所以並未用心協尋,如今那合照竟在家父歸真多年後出現,令我內心充滿悔意及遺憾,深深自責為何未能在當時積極尋找那張深具意義的照片。
  為了進一步瞭解那張合照的來龍去脈,筆者從黃埔二十期畢業紀念冊及白崇禧將軍的史料中,找出合理之解釋:民國三十一年,回族領袖白崇禧將軍以「興教救國」為號召,在雲南廣招回族有志青年入黃埔,當時有三百多人經遴選合格後,步行至廣西桂林黃埔第六分校報到,從此展開他們往後數十年的動盪起伏人生。白將軍與回教有深厚之淵源,因此抗戰期間,尤其是政府遷臺後,經常關懷各部隊回教官兵之狀況,上述合照即為其中一例。
  白將軍於民國五十五年歸真,安葬於臺北回教公墓。他一生經歷無數戰亂,晚年心境如何呢?白先勇在其著述中說,曾親聞其父親吟誦陸游之詩:「死去元知萬事空,但悲不見九州同,王師北定中原日,家祭無忘告乃翁。」可為其父親晚年心境的寫照。
  而當年與白將軍合照的家父及回族青年,也在最近的十年間先後歸真,他們的晚年心境又如何呢?兩岸開放探親後,基於多年的革命情感及同鄉情誼,他們相約返鄉探親,由於離鄉近半世紀,家鄉的情景改變甚大,所幸仍能見到幾位親友舊識,內心的感觸實難以言喻。
  時代的巨輪不斷往前轉動,情勢不斷變化。家父及他那些回族戰友印象中雲南老家的情景早已不復見。他們在臺灣曾居住多年的眷村,也因政策使然,原址已夷為平地,準備改建為新眷舍大樓。
  物換星移,家父及他幾位老戰友內心裡兩岸的「家鄉」景象均已成為「歷史」,如今僅存的是他們足以為後代典範的精神。身為回族後代,亦為黃埔子弟的我,深感必須負起傳承之責。因此於民國一百年進入深具特色的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,經多位老師、尤其是林麗惠教授的指導,完成了以資深榮民之生命意義為主題的論文,深盼能以此達成筆者心願於萬一。
  【作者速寫】馬國麟,陸軍軍官學校正五十一期,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碩士,歷任陸軍砲兵排、連、營長;聯勤總部計畫署參謀;高中(職)及大學教官。
 
編按:
 白崇禧將軍為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,北伐期間任國民革命軍參謀長、抗戰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參謀總長;民國三十五至三十七年為首任國防部長;來臺後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。他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父親,篤信伊斯蘭教(回教)。
 
(點閱次數:1624)